錘煉“四力”,講好西柏坡“奮斗故事”——新聞媒體西柏坡蹲點調(diào)研記事
2019年04月15日 16:48:32  來源: 河北日報
【字號  打印 關閉 

4月2日,人民日報記者張志峰(中)夜訪西柏坡村村民閆二鵬(左)及其家人。記者 張 昊攝

????從西柏坡出發(fā),書70年奮斗史詩。

????3月28日,“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大型主題采訪活動啟動儀式在西柏坡舉行。連日來,在新中國走來的地方,在“趕考”出發(fā)的地方,來自中央及各地媒體的記者,尋根探源,追溯初心,他們踏上鄉(xiāng)間小路,走進尋常農(nóng)家,感知紅色歷史,記錄時代變遷,把蹲點調(diào)研當作一次錘煉“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寶貴實踐,用心謳歌光輝歷程、用情展現(xiàn)人民奮斗、用功書寫精品力作。

????在紅色熱土上感受初心力量

????面對記者的采訪,只要講到平山縣有名的抗日英雄韓增豐壯烈犧牲的英勇故事時,西柏坡村73歲的老黨員閆文進都會熱淚盈眶。

????在西柏坡這片紅色熱土上,一代又一代共產(chǎn)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的不變情懷,是最打動人心的力量,也是記者們最難忘的感動。

????人民日報記者張志峰在3月28日的啟動儀式上,曾經(jīng)作為記者代表之一,宣讀了倡議書。在接下來的蹲點調(diào)研中,西柏坡給他的感動以及這里人們的奮斗故事,讓他記滿了厚厚的一個采訪本。

????“作為西柏坡紀念館的一名講解員,每天要給成百上千的游客講解相同的內(nèi)容,可每次講到群眾支前這段時,我發(fā)現(xiàn)閆文彥都會掉眼淚,這個細節(jié)在打動我的同時也引發(fā)了我的思考?!?/font>

????多日采訪后,張志峰對此有了進一步理解:當年,董必武夫婦救下了病得奄奄一息西柏坡村的孩子閆青海,70多年后,作為閆青海的女兒,閆文彥用這個發(fā)生在自己家的真實故事,來講述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由此帶給了人們心靈的震撼。

????“走近紅色熱土,追尋歷史印記,感悟群眾心聲,發(fā)現(xiàn)老區(qū)人民對黨一直懷有特殊、深摯的感情,感懷當年的‘趕考者’,感念新時代的領路人?!痹跒樽约翰蓪懙拈L篇通訊《西柏坡,啟迪新時代“趕考”征程》配發(fā)的“記者手記”中,張志峰寫下這樣一段話。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中國之聲記者李行健,是個90后,除了那些紅色故事,西柏坡最打動他的,是那些在新時代接力奮斗的人?!霸谒麄兩砩?,我看到了,‘趕考’不是完成時,而是進行時?!?/font>

????李行健在采訪平山縣南文都村駐村第一書記張端樹時,有一個情景讓他動容:走訪完脫貧戶范來生,張端樹打招呼說“走了啊”,沒想到范來生誤以為他是要回縣里了,一下子就急了:“張書記,現(xiàn)在全村人都不讓你走!”

????李行健感慨道:“始終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干部工作干得好不好,群眾說了算。這讓我想到,我們做報道時也要想著受眾,做得怎么樣,也要問問群眾?!?/font>

????在邁開雙腳中收獲動人故事

????人民政協(xié)報記者高新國從業(yè)20多年,到西柏坡采訪過多次,但以往大多都是止步于景區(qū)和各種座談會。這次蹲點調(diào)研,他住在西柏坡村農(nóng)家樂里,每天就在村里轉(zhuǎn),和村民、村干部聊天,這讓他得以深入走進西柏坡,看到了一個“更生動更鮮活的西柏坡”。

????“我了解了村里是怎么從1991年人均250元的年收入發(fā)展到今天過萬元的,西柏坡村的村容村貌是怎么一點點變這么漂亮的,寫稿子時,這個過程都變成了一個個真實而生動的故事?!?/font>

????中國青年報記者樊江濤、朱洪園走訪了西柏坡鎮(zhèn)一半以上的村莊,進村入戶。清明小長假,兩人全部在采訪中度過,除了報紙報道,他們還拍攝了《西柏坡的90后》《朱校長的一天》等短視頻報道,呈現(xiàn)出大量獨家鮮活的事例和細節(jié)。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河北記者站記者郭曉平在這次蹲點前,還特意“加餐”,進行了一次“踩點”。

????她兩次拜訪閆青海老人,了解到西柏坡紀念館建設時的情景,“1970年西柏坡紀念館重建,村民自帶推車和鐵锨、鎬,老少齊上陣義務幫工?!惫鶗云缴踔琳业揭唤M珍貴的照片,照片上村民們頭裹白毛巾,掄起錘子在巨石上打釬。

????“要給觀眾一碗水,我們得拍出一缸水的素材?!惫鶗云竭€三次拜訪閆文進老人,了解到西柏坡人向大山要耕地的艱辛歷程?!爱斈觊_山種地,用了近萬斤炸藥。村里分民兵隊和青年隊競賽,大冬天干活直冒汗棉襖都得脫下來。這些細節(jié)的還原,正是老區(qū)人作出犧牲的體現(xiàn)。”

????在身入心入中展現(xiàn)奮斗激情

????郭曉平和同事乘坐的采訪車后備箱里滿滿都是器材?!芭臄z的素材在路上就得看?!惫鶗云秸f,“這次拍攝要求很高,一般受訪者對著鏡頭談就行,這次采訪對象說到水庫,就要切換到水庫鏡頭,說到紀念館就要切換到紀念館的鏡頭?!?/font>

????被問到這樣會不會增加工作量,郭曉平笑笑:“這是肯定的,我們就是想通過不一樣的表現(xiàn)形式,讓觀眾看完之后更有感觸。”

????連續(xù)多天,農(nóng)民日報記者李杰開著私家車在西柏坡一帶采訪。采訪暫告一段落時,他并沒有急于動筆,而是研究了許多西柏坡的史料,“我把自己當成實習生,當成第一次采訪第一次寫稿,心中充滿對西柏坡的崇敬來采訪寫作?!?/font>

????為了采訪到第一手的鮮活素材,許多媒體的記者都住在西柏坡的農(nóng)家樂里,采訪空隙,大家會聚在一起交流采訪心得,互相啟發(fā),開闊思路,特別是在根據(jù)媒體的特性確定選題角度上,大家互相“支招”,既避免了雷同,又多樣化地展現(xiàn)了此次采訪的主題。

????“把我們各家媒體的報道放在一起,就是一部立體、生動的,特別有說服力的西柏坡70年奮斗史!”大家說。(白云)

?

 
更多閱讀:
 
(責任編輯: 安雪晴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79787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