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红海护航”意欲何为-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12/06 16:41:13
来源:中国国防报

美军“红海护航”意欲何为

字体:

  美国和意大利两国航母在红海举行联合军演。

  在红海执行任务期间,美军MH-60直升机准备降落在“梅森”号驱逐舰上。

  美海军人员在红海进行M2重机枪射击。

  据美国媒体报道,近日,美国国防部发言人宣称,也门胡塞武装出动8架无人机并发射8枚反舰导弹,对正在通过曼德海峡的2艘美国海军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发起袭击。这是近4个月内,该级驱逐舰在红海地区第2次遭受此类袭击。分析人士指出,美军与胡塞武装在红海地区的对抗已持续近一年,仍未出现结束的迹象。近期,美国多家媒体纷纷针对美军在红海地区组织开展的“繁荣卫士”护航行动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为后续类似军事行动提供参考。

  海上对抗激烈

  自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胡塞武装多次运用无人机和导弹,对红海水域与以色列相关的船只进行打击。2023年12月19日,美国宣布牵头组建一支多国联合舰队,在红海地区执行“繁荣卫士”护航行动。然而,近一年来,美军并未如预期般取得明显优势,胡塞武装的袭击行动仍持续不断。美国媒体分析指出,美军的护航行动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美军所面临的威胁形式多样。在美军首次行动中,“卡尼”号驱逐舰拦截了胡塞武装19架无人机和4枚导弹。随后数月,美军持续对来自胡塞武装的多种武器进行拦截,其中包括6款巡航导弹、6款弹道导弹和至少8款无人机。今年2月,美军首次发现并摧毁胡塞武装使用的一款类似线导鱼雷的无人潜航器。6月,胡塞武装开始采用自杀式无人艇发动袭击。10月底,胡塞武装在也门西海岸展示最新装备的无人潜航器,并在演习中模拟击毁“敌”扫雷舰。这表明美军当下需要应对来自胡塞武装的空中、水面、水下等多方位袭击。

  另一方面,美军承受着较大的战斗压力。美海军水面作战主管弗雷德·派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二战以来,我们还未遇到过像红海这样的作战环境,处于作战区域的军舰必须随时做好战斗准备。”美海军“拉布恩”号驱逐舰舰长也表示,该舰在红海部署期间,平均每周有6天处于交战区。与红海相连的曼德海峡仅约26千米宽,极易遭受胡塞武装无人机和导弹的袭击。

  美国中央司令部发布的报告称,截至今年3月,美军已成功阻止胡塞武装超过100次的袭击或威胁行动。至6月,美军平均每天都在进行拦截行动。直至10月,美军仍在持续应对胡塞武装的“复杂攻击”。美国智库哈德逊研究所的分析人士称,美海军在红海的行动“是自二战以来经历的最为持久的战斗”。

  检验战备水平

  美国宣称,组建多国联合舰队旨在保护红海航线这一重要的国际贸易水道,然而外界认为,美国此举实则是为满足自身利益。美军更是将红海地区视作测试新理念、新系统和新战法的“试验场”,并从中收获不少经验。

  其一,强化舰艇战备能力。今年9月,美海军舰队司令部司令达里尔·考德尔在一次演讲中提到,美海军“卡尼”号和“梅森”号驱逐舰在接到任务后的14天内完成各项战备工作,并迅速赶赴红海地区,这是美海军作战部长莉萨·弗兰凯蒂所提出的“2027年前将海军部队战备率提升至80%”计划的初期实践。

  据介绍,“卡尼”号和“梅森”号驱逐舰隶属战备增援部队,战备状态较好,它们在准备阶段接受情况通报及综合训练后,迅速执行跨大西洋任务。美军发布的数据显示,除补给弹药等物资外,这两艘舰艇一直在红海附近活动,验证了战备可靠性,并为美军提升舰艇海外维修保养能力提供经验。美军计划以这2艘舰艇的战备及部署情况为模板,提升水面舰艇整体战备能力,推动在未来实现30天内舰艇均可投入战斗的目标。

  其二,检验联合指挥系统。美海军第2航母打击群司令马克·米格斯指出,红海行动中所使用的新系统在数据共享、目标分类和多节点跨域作战等方面显著提升了战斗效率,帮助海军成功应对复杂的多域作战环境。

  今年3月,美国中央司令部宣布在红海地区使用“联合全域指挥控制”系统。该系统整合了陆、海、空各军种的作战资源,实现跨域信息情报共享,确保在恰当时间运用恰当武器打击目标。美海军舰队在红海行动中,依托该系统与空军空中作战中心、地区空中作战中心进行分工协作,能够从更远距离发现来袭武器,增加了决策准备时间。随着“联合全域指挥控制”系统的完善和升级,美海军将进一步提升决策效率,维持海上优势。

  其三,改进反无人机战法。美军认为,当前在红海地区行动的中心任务是反无人机和反无人机群。美军在行动前已演练多种反无人机战法,并依据海面状况、海峡宽度、敌机特点等因素,制定“分层纵深防御”战法。该战法依照目标来袭距离由远至近,分别部署“标准”系列导弹、“海麻雀”舰空导弹和近防武器进行拦截。

  面对胡塞武装持续不断的袭击,美军意识到该战法存在局限性。比如,一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防空武器标准弹药配置包括:40枚“标准”-2导弹、8枚“标准”-3导弹、12枚“标准”-6导弹、32枚“海麻雀”舰空导弹和11枚“海拉姆”近防导弹或“密集阵”近防炮。由于“标准”-3导弹主要用于防御大型弹道导弹,实际上一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单次执行反无人机任务时,可使用的导弹数量不超过95枚。而胡塞武装在单日内可能发起超过20架次无人机袭击,这使得美海军编队面临弹药不足问题。

  为应对持续存在的无人机威胁,美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美军提议让更多阿利·伯克级驱逐舰配备高能激光武器。该武器系统能够依靠舰船的电力系统供电,且在电力充沛条件下可持续执行拦截任务。目前,在美军所拥有的73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中,仅一艘装备这种高能激光武器。另一方面,美军也在尝试借助航母打击群中的舰载机展开拦截行动。今年8月,部署在“艾森豪威尔”号航母上的EA-18G“咆哮者”电子战飞机便成功击落一架无人机。

  其四,提升训练成效。美海军通过推进实时信息双向反馈机制,有效提升了水面舰艇的训练成效。今年8月,“梅森”号驱逐舰在红海执行任务期间,将约5TB的行动数据发送至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海军水面和水雷作战发展中心,与该中心的教官和学员共享在高威胁环境中的作战经验,并从中心获取战斗评估反馈。该反馈机制极大缩短了信息回传与处理时间,由原来可能需要55天,优化到只需72小时。此外,“梅森”号驱逐舰还将经验报告同步发送给第22驱逐舰中队,并在巴林补给期间向“约翰·麦凯恩”号驱逐舰的指挥人员回放战斗经过。待“梅森”号驱逐舰返回后,还计划派遣战斗系统军官前往“罗斯福”号航母,以协助开展相关训练。

  行动争议不断

  尽管美军宣称红海护航行动从多方面提升了舰队实战能力,但该行动自开展之初便饱受争议。

  首先,行动动机受到质疑。批评者指出,美国表面上宣称要维护海上通道的安全,实际上更直接的目的在于打击和威慑胡塞武装及其他国家,同时借此展示对以色列的无条件支持。这一护航行动掩盖了美国故意挑动中东冲突的本质,导致地区局势进一步恶化。

  其次,行动实效受到质疑。近一年来,在红海地区的行动中,美国及其盟友未能有效保障与以色列相关的船只在红海航线的安全。据国际船舶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自今年1月以来,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船只数量同比减少49%,而曼德海峡的船舶通行量更是减少约65%。不仅如此,胡塞武装针对关联以色列船只的袭击持续不断,并且美英等西方国家的商船也相继遭到攻击。

  再次,整体效费比受到质疑。美军在红海地区使用的“标准”-2导弹,单枚造价约240万美元。即便价格相对较低的“海拉姆”近防导弹,单枚成本也高达95万美元。据美国媒体8月的报道,自从美军在红海展开行动以来,仅弹药成本已累计达到11.6亿美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胡塞武装所使用的武器中,有60%为成本仅在200至1000美元之间的无人机。(王昌凡)

【纠错】 【责任编辑: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