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上海普陀区城景。(普陀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新华网上海12月20日电(王若宇)高精尖的智能软件被认为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关键,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数字经济的基础支撑,是“硬科技”“硬实力”。新华网记者近期走访调研发现,上海市普陀区近年来汇聚了近5000家智能软件企业,分布于网络安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细分领域。普陀,这块长三角地图上的要冲之地,其智能软件产业缘何能在“十四五”期间,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速?
向“新”增长:智能软件产业高速起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普陀结合自身特点,锚定四大重点产业作为发力点,其中,智能软件产业发展尤为亮眼。2018年,智能软件产业被纳入普陀区重点培育产业,写入上海市产业地图。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20〕8号)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时期促进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沪府规〔2021〕18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推动普陀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普陀区发起打造“苏河芯湾”,并同步配套印发《普陀区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实施意见》。
如今,打开普陀区智能软件产业地图,一条以武宁创新共同体为主轴,连接上海市中心区域和长三角经济活跃带的价值链映入眼帘。往北看,中以(上海)创新园、海纳小镇等一批特色产业空间已经成为长三角数字化产业创新的策源地;往南看,依托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和华东师范大学打造的“苏河芯湾”品牌正在为普陀区四大重点产业的发展汇聚起源源不断资金流、人才流、产业流。
图为长三角智库圆桌会议智能软件专场活动现场。(张千石摄)
12月14日,由新华社上海分社、新华网、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新华网思客智库、新华网上海分公司、新华网上海频道、普陀区新闻办协办的长三角智库圆桌会议在普陀区举办。本次活动以智能软件发展的“普陀样本”为聚焦,关注智能软件产业链的引链、补链、强链话题。
普陀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东昌在会上介绍,近年来,普陀通过积极推动政策扶持、技术创新和生态构建的有机结合,全力提升智能软件产业发展能级,智能软件产业生态愈加完善。今年1月至11月,智能软件产业实现占区税比重已经达到10.56%。
在武宁创新共同体的核心地带,天地软件园的注册企业已经超过4000家,2023年总产值300亿元,总税收35亿元。园区中智能软件企业占比达到85%,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作为普陀智能软件产业高速起飞的亲历者,天地软件园总经理宋峥表示,发展智能软件普陀具有三大优势:一是普陀在信息产业领域二十多年来持续发力,蓝图一以贯之,产业基础扎实;二是普陀科创资源成熟,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三是普陀优秀的营商环境,能够为不同成长阶段的软件企业提供发展空间和政策配套。
开赟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专注于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方案,创业团队来自于IBM、微软、惠普等知名企业。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越表示,选择在普陀创业,首先看中的是普陀的科创环境和区位优势。在普陀,企业的科创“朋友圈”越来越大,也更容易面向长三角拓展自身市场。目前,公司长三角客户的占比已经超过了50%。
向“变”发展:苏州河畔长出“科创雨林”
陈越提到的科创“朋友圈”,在普陀智能软件产业的赛道高速跑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图为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普陀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张江、漕河泾这些软件产业的高地之外,普陀正努力打造上海智能软件产业的又一个高地,密码就是用科研成果浇灌“科创雨林”。
在科研资源方面,普陀区汇集了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等高校、16家科研院所、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23年,普陀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4.11%,在上海中心城区位列第三。
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是普陀区立足科研优势,围绕产业链做布局的示范地。该中心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清华大学共同发起设立。成立之初,中心就瞄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构建技术支撑平台。2023年,这里吸引了23家科创企业落户,平均每个月,这里就引入2家科技企业,税收同比2022年翻了三倍。
普陀科创品牌的打响,很大程度上靠的是龙头企业和机构的聚集。普陀区科委最新数据显示,在智能软件领域,10%的企业贡献了超过80%的税收。“大厂大牌”成了普陀发展智能软件产业的一张王牌。
“普陀样本”的经验还在于,既引育“参天大树”,也培植“小苗小树”。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发布的《普陀区智能软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指出,普陀区充分利用制度、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创新要素,集聚优秀“种子”,培植创新“土壤”。打造出了多元创新主体共生共荣的“育林”氛围和“雨林”生态。
图为普陀区内苏州河沿岸。(普陀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今年,普陀区新启动的科创孵化器不少于3个。其中既有面向成熟市场的中小微软件企业园区,也有从成立之初就瞄准高端硬核科技领域的科创平台高地。
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黄洁心表示,在智能软件领域,普陀已经初步完成从0到1的“种草”布局,并且在细分赛道形成了特色优势。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建议,普陀继续在“科创雨林”生态的经营上下功夫,把短链拉长、细链增粗、弱链补强,实现地方经济与科创实力双提升,助力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从“建框架”向“强功能”跃升。
瞄准未来:在硬核科技领域谋求突破
在“科创雨林”之下,普陀正在加快完成自身的产业蝶变。
宋峥表示,经过二十年发展,天地软件园下一步要利用好普陀区内“中以创新园”、“清华国创中心”等科创资源,在硬核科技领域培育出一批优质企业。
不仅是天地软件园,整个普陀区也正在向产业链、价值链的更高端挺进。
图为嘉宾在上海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参观。(张千石摄)
上电科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副总经理柴熠介绍,当前机器人领域发展的两大趋势是人形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中心将在相关大模型开发上加大投入,为长三角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平台支撑。
根据《普陀区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实施意见》规划,“苏河芯湾”将以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和长风科创谷周边区域为“核心区”,重点布局车规芯片、人工智能芯片、高算力芯片的研发设计。同时,普陀还将以长风生态商务区、天地软件园、桃浦智创城为三个“协同区”,布局软件设计、终端应用等上下游关联产业。
普陀区科委主任李文波表示,通过“一核引领、三园协同”的科创布局,普陀将成为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芯”名片、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创新“芯”高地。
普陀区委副书记,区长肖文高表示,普陀将坚持高端高效高附加值的发展方向,在产业主赛道上持续深耕,推动四大产业由局部优势向整体优势、由一般优势向明显优势跨越,使其真正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接下来,普陀将锚住高附加值环节,大力发展智能软件总部经济,提升产业总体能级。
普陀区拥有苏州河在上海中心城区最长的河岸线。这条母亲河孕育了上海百年工业文明,如今正见证普陀区向“新”蝶变,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