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圍城、垃圾圍村……垃圾問題常常令國人窒息。
魔都正誓言要解決垃圾分類的老大難,大江東工作室注意到,一直強調對標全球最高標準的上海市領導,多次在垃圾分類問題上提及日本。確實,日本垃圾分類之精細世界聞名。曾常駐日本多年的東姐,親身體驗并多次采訪過日式垃圾分類,最近又探訪了上海垃圾分類的基層實踐,上海、東京的“雙城“探索,值得分享。
上海市長寧區(qū)程家橋街道上航新村小區(qū)垃圾箱房 田泓 攝
補上垃圾“短板”,上海決策層誓言3年建立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制度
上海市政府近日舉行新聞發(fā)布會,強推今年4月出臺的《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建設行動計劃(2018-2020年)》,明確到2020年底,上海基本實現單位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全覆蓋,居民區(qū)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生活垃圾綜合處理能力達到3.28萬噸/日以上,其中,濕垃圾資源化利用能力達到7000噸/日,生活垃圾資源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
3年,彈指一揮,上海真能解決垃圾分類老大難?對標國際最高,百舸爭流,為啥垃圾問題這么被上海決策層關注?
上海其實起步很早。2000年就成為國內首批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形成社會共識。然而,居民小區(qū)的分類垃圾箱,長期形同虛設,混裝混運,末端處理能力不足,市民自然也沒把垃圾分類當回事兒。
不能再拖了。2年前,習近平聽取“浙江省關于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匯報時強調:“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關系13億多人生活環(huán)境改善,關系垃圾能不能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strong>
未來學家托夫勒早就預言:“繼農業(yè)革命、工業(yè)革命、計算機革命之后,影響人類生存發(fā)展的又一次浪潮,將是世紀之交要出現的垃圾革命。”拿著放大鏡“補短板“的上海決策層發(fā)現,垃圾問題正是上海生態(tài)文明建設和城市精細化管理的“短板”,上海要力推“垃圾革命”了。
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要求:“要下大決心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更好發(fā)揮社區(qū)基層和自治組織作用,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推動形成良好的垃圾分類習慣?!?/strong>
垃圾分類,“硬件”先要保證。
新的《行動計劃》注重垃圾全程分類。圍繞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對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提出定量、定節(jié)點的任務目標。
3年,要完成1.7萬余座分類垃圾箱房改造,900余輛濕垃圾專用收運車、16輛有害垃圾專用收運車的規(guī)范配置,41座大型中轉設施的分類中轉改造。
上海垃圾含水率高,《行動計劃》明確“一嚴禁、一鼓勵、兩分類”:嚴禁將有害垃圾混入其它垃圾投放,鼓勵市民將可回收物單獨存放集聚后售賣或交投,日常堅持干、濕垃圾分類。
垃圾源頭在千家萬戶,分類只有全社會動員才能做好。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環(huán)衛(wèi)管理處副處長齊玉梅形容,過去十幾年垃圾分類如果是“小步走”,而今這項工作開始“大步邁進”。
上海大媽行動起來:綠色賬戶重鼓勵,定時定點養(yǎng)習慣
上海大媽的聰明、精細與靠譜,在垃圾分類中開始體現。
上海警備區(qū)第四干休所小區(qū)居民在投放垃圾 田泓攝
垃圾分類關鍵在“源頭100米”,居民的自覺是成敗關鍵。東姐走訪了幾個前期試點小區(qū),綠色賬戶、定時定點等做法讓人眼前一亮。來,跟東姐去瞧瞧!
早上8點多,84歲的戚道綸來到小區(qū)垃圾投放點,將幾袋垃圾分別投入不同顏色垃圾筒。垃圾箱房有四扇大門,黑、棕、藍、紅四色區(qū)分開干、濕、可回收和有害垃圾,每扇門上都有卡通標識。倒完垃圾,有志愿者接過戚阿姨的“綠色賬戶卡”刷卡積分。賬戶積分會通過網絡即時傳到后臺管理系統(tǒng),積攢到一定分數可以兌換米面油等獎品。
戚阿姨所在的虹橋路2293號上海警備區(qū)第四干休所,今年4月起實施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上午7點半到9點半,下午4點半到7點,分時段開放小區(qū)垃圾箱房。專門的清運公司會來分類轉駁,對干濕垃圾每天一次、可回收垃圾每周兩次清運。受聘的第三方公司則對分類投放、運輸成效巡檢打分,反饋給環(huán)衛(wèi)管理部門。
小區(qū)所在的程家橋街道程橋一村居委會書記董佳艷說,這里住戶多為軍隊離退休干部,74戶居民平均年齡高達88歲,聘請家政服務人員較多。居委組織了家政服務員垃圾分類專場培訓。為照顧年齡大的居民,宣傳頁印制字體較大、圖文并茂,居委干部手把手、反復上門告知。
戚阿姨對東姐說,垃圾分類并不難,家里備了三四個垃圾筒,出門前就分好了。以前兒子每次來看她,告別時會順手把垃圾帶出去,現在她一定要先自己分好類才放心。
志愿者林競一周兩次參加小區(qū)垃圾分類指導和積分服務。一開始,志愿者每到垃圾箱開放時段都會守在垃圾箱旁,幫助居民確認分類。兩個月后,志愿者逐漸減少,居民基本都能做到了。
董佳艷很欣慰,對垃圾分類,居民支持率從最初的60%上升到100%,投放準確率從70%上升到99%,垃圾減量率從日均40.2%上升到55.61%。
社區(qū)干部解說綠色賬戶自動積分兌換機的使用方法 田泓 攝
迎賓三路上的上航新村和高登花園,流動租戶高達三成,不少是空乘人員。去年10月啟動垃圾定點定時分類投放。年輕人也有煩惱,上班時間不規(guī)律,容易錯過垃圾箱房開放。
居委會采取“硬約束”,通過黨建聯建,請租戶單位重視垃圾分類,碰到屢教不改的,會通報所在單位。他們發(fā)動周邊房產中介公司做好租戶宣傳。對亂扔亂放的垃圾袋,則通過外賣單信息或監(jiān)控探頭等,找到事主友情提醒。
有4位合租的空乘姑娘,經常提著數天積攢的“混合垃圾”投放。經過耐心監(jiān)督提醒,“屢教不改”的姑娘們,最終成了熱心的公益志愿者。
垃圾分類管理還能“救命”呢!一次,社區(qū)干部發(fā)現一位獨居老人兩天沒出門扔垃圾了。上門一看,老人果然病得起不來,趕忙打電話通知了家人。
程家橋街道辦事處主任游雁說,要讓居民內心由衷認可,變成“我要分”就好辦了。
日本:一個礦泉水瓶要扔三個垃圾筒!垃圾分類是最重要的公共生活
日本某超市門口的垃圾分類回收箱 田泓攝
看了上海垃圾分類“先行者”,再東望日本,看看垃圾分類的世界一流水平是怎樣操作的。
在不少發(fā)達國家,垃圾只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種。日本細致到“令人發(fā)指”,分可燃、不可燃、資源垃圾三大類,資源垃圾還分紙張、塑料、玻璃、金屬等。日本各地略有差異,有的地方細分到10種以上。上世紀50年代以水銀污染聞名的熊本縣水俁市,垃圾分類竟達24種!
繁瑣的規(guī)定如何一以貫之?關鍵在垃圾投放、收集和運輸全程各環(huán)節(jié)相互配合。不同種類垃圾要按不同日子扔。比如每周有兩天集中扔餐廚等可燃垃圾,一天扔紙張等資源垃圾。盛夏,生活垃圾發(fā)酵發(fā)臭,不到日子也只能放在家中。回收資源垃圾那天,垃圾收集站擺開一列收集箱,分別盛放金屬、塑料、玻璃等。比如PE飲料瓶,必須把瓶身標簽撕下歸入塑料雜項袋,再將瓶蓋和瓶身分別扔入不同收集箱。舊紙板箱和報紙要捆好,碎玻璃、燈泡、壓縮氣罐等危險品則用報紙包好并注明,防止弄傷清潔工人。丟棄舊家具等粗大物件,必須事先通知環(huán)衛(wèi)部門,并支付一定費用。
環(huán)衛(wèi)部門每趟只拉一種垃圾,避免了“混裝混運”。
日本:居民就是保潔員,焚燒廠美輪美奐就建在居民區(qū)
在日本,最重要的小區(qū)公共生活就是學會如何倒垃圾。東姐初抵日本,去區(qū)政府辦理居留手續(xù)時,就收到一本印有日中韓英四種語言的《生活指南》,有專門章節(jié)圖文并茂教人怎么扔垃圾。
沒過幾天,一位自稱是町委會(居民自治組織)委員的鄰居大媽找來,要東姐按規(guī)矩參加小區(qū)公共垃圾收集站輪流值班,不然就自行向環(huán)衛(wèi)部門申請一套垃圾收集箱放在家門口。
東姐決定參加輪值,第二天就收到了彩色打印的值班表。輪值那天,大媽手把手教記者如何打開垃圾站密碼鎖,怎么擺放七八個不同用途垃圾箱。為了防止烏鴉和野貓撥弄,要在垃圾箱上蓋好網兜。等清掃車收完垃圾,還要用水沖洗垃圾站,把被拒收的垃圾送還原主或帶回家,并把值班表送到下次值班的人家。
有幾次值班,發(fā)現被環(huán)衛(wèi)工人貼上黃標簽的拒收垃圾,要么是搞錯日期要么分類有誤,東姐只能把垃圾帶回家等下次再扔。在日本,亂扔垃圾會影響個人品行口碑。
日本多數生活小區(qū)沒有專職保潔員,垃圾分類主要靠居民自覺。上世紀70年代試行垃圾分類之初,居民們也常常將垃圾混裝,再由環(huán)衛(wèi)部門人工分撿,處理成本極高。1975年,靜岡縣沼津市動員居民自治會會員到垃圾場開展志愿活動,指導居民如何丟棄垃圾。“沼津方式”逐漸推廣到日本全國。
垃圾分類也是日本幼兒園必修課。教室擺放著色彩不同的分類垃圾筒,小朋友吃完午餐和點心,會按要求自己分別投放牛奶盒、包裝紙等垃圾。
有“世界最美垃圾焚燒廠”之稱的大阪舞洲垃圾焚燒廠,就建在居民區(qū) 資料圖片
焚燒、填埋、循環(huán)再利用是垃圾的主要出路。在東京,焚燒是最重要的處置方式。
由于鄰避效應,垃圾焚燒廠選址常常引發(fā)爭議——“要建,但別建在我家附近”。
然而,東京23區(qū)有近20家垃圾清掃所即垃圾焚燒廠,大多建在市中心,和居民區(qū)和平相處。
東姐在東京的辦公室,離目黑區(qū)垃圾清掃所大約千米——賞櫻圣地目黑川畔,是東京人最想居住的地段之一。東姐常在周圍散步,從未有違和之感。能看到焚燒廠的大煙囪,但從沒聞到過異味。只是廠區(qū)外墻白板上有關環(huán)保指標的告示,才提醒你這里的特殊。
有關焚燒廠選址,東京也有過長期爭議。1971年,東京都知事美濃部提出“垃圾戰(zhàn)爭”口號。伴隨經濟高速發(fā)展,垃圾呈爆炸性增長,因焚燒能力不足,一部分垃圾未經焚燒便被填埋,周邊環(huán)境嚴重惡化。美濃部提出在城市中心建設焚燒廠處理各區(qū)垃圾。結果,數次發(fā)生居民阻止焚燒廠建設事件。東京都政府與部分地區(qū)居民反復說明、協商,甚至法律訴訟,事件才得以平息。
1973年,日本實施垃圾分類,為垃圾焚燒和再利用創(chuàng)造條件,無害化焚燒工廠技術逐步推廣。
垃圾清掃所同時承擔收運處置和綜合利用雙重工作。垃圾焚燒產生的熱量輸送給學校等公共場所供暖供冷,灰燼則燒制成磚,用于道路鋪設。
這里也是向公眾宣講環(huán)保的場所。各區(qū)垃圾清掃所會定期向公眾開放,通過科普求得周圍住戶最大程度的理解。(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出品)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