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五四運動研究者對話當代青年:如何面對人生選擇?
2019-05-03 22:12:53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新華社北京5月3日電(記者趙琬微)五四百年,人們再次將目光聚焦于青年?;赝嵌尾憠验煹臍v史,生長于和平年代的當代青年們,能否理解先輩舍生取義的激昂與悲壯?面對前輩的殷殷期待,他們應如何選擇人生道路?讓我們一起聆聽五四運動研究者與當代青年的對話。

  重溫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北京大學青年智庫學會成員邵嶷、李佩:我們心中的“五四”是這樣一段轟轟烈烈的歷史——百年前,愛國青年扛起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大旗,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書寫著壯烈的青春華章。在您看來,這是一段怎樣的歷史?

  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韓毓海:說起歷史往事,首先要明確的是五四運動發(fā)生在一個“亂世”當中。從國家來說,當時資產階級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失敗,軍閥割據,大學正常辦學都成問題。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在世界大戰(zhàn)和“國已不國”的情況下,進步青年挺身而出。五四運動就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爆發(fā)了。

  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楊鳳城:五四時期青年知識分子,已經身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家的積貧積弱、列強的欺凌,給他們帶來了深厚的歷史悲情和由此產生的壯烈情懷。為了讓中國獲得新生,他們要釋放、表達愛國情懷,維護民族尊嚴。

  “運用歷史的長鏡頭、廣角鏡來看五四運動”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孫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對五四運動歷史意義的研究,深刻揭示五四運動對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的深遠影響。要堅持大歷史觀,把五四運動放到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斗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奮斗史中來認識和把握。您如何理解“大歷史觀”?

  楊鳳城:我理解的“大歷史觀”,是一定要運用歷史的長鏡頭、廣角鏡來看五四運動。走上街頭表達愛國情懷的青年學生,繼承了哪些中華民族精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內涵?把它放在5000年中華文明史的進程中,這與中國讀書人的家國情懷,以及“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價值追求都是有關聯(lián)的。

  中央團校研究員、《中國青年運動六十年》主編鄭洸:過去我們研究歷史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慣性,比如關注背景、經過、經驗、教訓、啟示等方面。而“大歷史觀”為我們審視研究五四運動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從五四運動以來中國的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社會史等各領域開展研究,總結歷史規(guī)律,揭示歷史趨勢。

  “傳承五四精神,不斷用行動服務人民、奉獻祖國”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研究生孫照哲:中國近現代史上不乏愛國主義運動,五四運動有很高的歷史地位,一定有與眾不同的原因。我們傳承五四精神的關鍵是什么?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何虎生: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一直在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從洋務運動、維新變法到辛亥革命,都是對國家發(fā)展道路的探索,都沒有成功。五四運動后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經過長期奮斗,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韓毓海: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中國共產黨是完全代表中國人民利益的政黨。我們傳承五四精神,就是要發(fā)揚傳承馬克思主義的基本世界觀,跟著共產黨走,不斷用行動服務人民、奉獻祖國。

  “要有回饋社會之心,不斷錘煉本領品德”

  中央團校研究生程奧林:從小學到大學,我們大多數的所思所想都與學習相關。如今,身邊有的年輕人步入社會后面臨很多誘惑和選擇,我們怎樣做才能不負青春、不負祖國?

  鄭洸:我1929年出生,今年正好90歲了。20世紀4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我正在上海暨南大學國際貿易系學習,也面臨人生選擇。一個禮拜天,學生會干部動員我去福建工作,因為我會講福州話。幾十年后,已是耄耋之年的我們再次碰面,他問我是否埋怨他,促使我中斷學業(yè)參加革命工作,我回答說“無怨無悔”。那個時候參加地下學生運動是危險的,我們連生死問題都考慮過。我就是由衷地愛黨,下定決心要聽黨的話,跟黨走。

  青年人面臨很多選擇,其實也是面對很多誘惑。在選擇的時候要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但不應陷入自我的狹小天地,而要將自我發(fā)展與國家需要結合,回饋社會,回報國家,不斷錘煉品德。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邱麗芳
五四運動研究者對話當代青年:如何面對人生選擇?-新華網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1326112444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