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總書記關心的百姓身邊事)
感謝這道光,照亮我前行——教育扶貧二三事
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題:感謝這道光,照亮我前行——教育扶貧二三事
新華社記者
九月的陽光,溫暖而不耀眼。在山東省臨沂第一中學北校區(qū),剛入學的高一新生們正一板一眼進行著軍訓。年輕的班主任張嫵瓊看著一張張青春稚嫩的面龐,仿佛望見了十多年前的自己。
“2008年的這個時候,我也是這里的高一新生。由于家庭經濟困難,學校給了我很多幫助。實際上,我能完成學業(yè)得益于大家的關照?!睆垕抄傉f,如今回到母校成為一名教師,就是想讓關愛延續(xù)、讓教育照亮更多孩子的人生路。
教育扶貧,是習近平總書記關心的事情之一。他指出,要把發(fā)展教育扶貧作為治本之計,確保貧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礎教育,具備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能力,切斷貧困代際傳遞。
不只是張嫵瓊,從巍巍沂蒙到逶迤烏蒙、從四川盆地到河西走廊,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扶貧”播撒的種子,正在陽光雨露下破土而出,在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呵護留守兒童成長、促進青年就業(yè)成才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她堅信:“越努力越幸運、越奮斗越公平”, 從“沒有童年”到成才脫貧
“我上小學時,堂哥也在我家生活。那時候他正好上大學,加上我和妹妹,父母要供養(yǎng)三個學生?!睆垕抄傆浀?,當時父親平常打打零工,母親在村委會工作。母親時常需要預支一年半載的工資為堂哥交學費,等到實際發(fā)工資時往往只有幾十塊錢。
“十幾元一本的教輔材料,我都是借同學的看。趁著中午休息時間讀完然后趕緊還給人家?!睆垕抄偢嬖V記者,與同齡人聊天,總覺得自己“沒有童年”,因為大家聊的懷舊動畫片、電影、明星,她往往一概不知。
經濟上的拮據(jù),并沒有澆滅這個家庭對教育的厚望,因為總有人在鼓勵著他們。小學時,老師為她墊付參加數(shù)學比賽的費用;初中時,學校惜才破例錄取;高中時,學雜費獲得全免……
知識改變了命運,工作改善了生活。張嫵瓊一家人已從平房搬進了窗明幾凈的樓房,去年家里還買了一輛小轎車。今年開學前,張嫵瓊剛舉行完婚禮。那些年吃的苦,如今都化成了甜。
當張嫵瓊帶領學生軍訓時,王陳也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忙碌著。這位21歲的姑娘,2017年從臨沂市工業(yè)學校畢業(yè)。短短兩年間,她成了臨沂市區(qū)一家星級酒店的部門營銷經理。與張嫵瓊類似,王陳同樣成長在一個并不富裕的家庭。
“爸爸心臟不好,家里收入全靠媽媽種小麥、花生和玉米。當時姐姐讀了高中,我想盡早工作來減輕家庭負擔,所以選擇去讀中專?!蓖蹶愓f,她很感念在學校的三年時光讓自己掌握了一技之長,也感謝現(xiàn)在的工作單位提供了讓她展示能力的平臺。
“以前回家是從家里拿東西,現(xiàn)在是往家里送東西。我把每月薪水的一半交給爸媽。”王陳說,自己現(xiàn)在自學了古箏、茶藝、香道,還準備考個初級會計師證?!霸脚υ叫疫\、越奮斗越公平”已成為她的人生信條。
張嫵瓊、王陳的人生轉折,是“教育扶貧”的一個片段。臨沂市近年來蹚出一條從“有學上、不輟學”到“上好學、成人才”的脫貧攻堅新路。2016年以來,當?shù)貫榻n立卡貧困家庭學生提供財政資助資金超過8300萬元。同時,全市中職學校共招收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超過1600人。
他堅持:“學生不動老師動”,11次家訪,為的是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開學的第三天,王峰峰趁著學校午休時間,又來到四年級學生小寧的家里做家訪。近一年來,這已是他對這個孩子的第11次家訪。
36歲的王峰峰,是甘肅天水市秦安縣隴城教育園區(qū)上魏教學點的一名在編鄉(xiāng)村教師。去年11月,他從隴城教育園區(qū)南七小學調到上魏教學點擔任校長。很快,小寧家特殊的家庭情況便引起他的注意。
“小寧并非嚴格意義的留守兒童,但母親因家境貧苦已離家多年,家里靠年事已高的奶奶維系,家外靠父親一人掙錢養(yǎng)家?!蓖醴宸逵浀?,小寧給人的初步印象就是性格很內向、不愛說話,也不樂于幫助同學,學習成績落在后面。
可就是在一次次家訪中,王峰峰發(fā)現(xiàn)小寧年紀雖小卻很懂事,一回到家就忙里忙外做家務。接觸時間一長,他更發(fā)現(xiàn)小寧的概括歸納能力出色,這為他打開小寧心結找到了突破口。
“我所能做的,就是給予小寧更多關愛與呵護,來緩解他的生活壓力;幫助他制訂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案,不斷表揚鼓勵孩子發(fā)揮優(yōu)點和特長?!绷钔醴宸逍牢康氖?,不到一年時間,小寧的各科平均成績從不及格變成80分以上。
秦安縣是河西走廊上的深度貧困縣,經濟發(fā)展的滯后令師資分外緊缺。2015年,當?shù)貙嵭小皩W生不動老師動”的巡回走教模式,2002年參加工作的王峰峰第一時間報了名。走教之初,因車輛暫未配備到位,老師們就靠步行、騎自行車或摩托車,往來于不同教學點,為山鄉(xiāng)學童帶去音樂、體育、美術等課程。
王峰峰當了17年鄉(xiāng)村教師。他覺得這里的天與地更適合自己?!霸卩l(xiāng)村成長起來的教師更懂得鄉(xiāng)村教育,更了解農村孩子們需要什么樣的教育。每當看到孩子們求知的眼睛、家長們淳樸的笑臉,我就感到自己所有的堅持都是值得的?!蓖醴宸逭f。
她欣慰:留守兒童“陪伴式教育”,不會再讓下一代吃沒文化的虧
身在廣東惠州的李敏,帶著幾分無奈掛斷了手中的電話。這是一通撥往幾千公里外四川廣元寶輪鎮(zhèn)老家的電話?!皟蓚€女兒,從小交給外婆外公拉扯長大。媽媽對她們而言,更多只是電話那頭的幾句叮囑與嘮叨?!弊哉J為是“打工者二代”的“85后”李敏說。
李敏女兒就讀的寶輪鎮(zhèn)茍村范家小學,今年上學期全校80名學童中,留守兒童就超過三成。
讓李敏欣慰的是,老家學校的條件比自己讀書時好了太多,老師更認真負責?!凹依锢先溯o導不了作業(yè),老師放學后就給孩子‘開小灶’?!崩蠲粽f,在微信家長群里,每天都有班主任發(fā)來的學生活動照片、視頻等,女兒最近學習如何、情緒怎樣,老師都會與家長私信交流。
在農村中小學占85%的廣元,為留守兒童提供“陪伴式教育”的學校越來越多。如范家小學就打造了師生、學生間互相尊重與關愛的“班家文化”,盡力彌補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的情感缺失。
與李敏不同,王小榮選擇留在女兒身邊。在貴州畢節(jié)市黔西縣花溪彝族苗族鄉(xiāng),記者見到了王小榮與她12歲的女兒。由于地處烏蒙山集中連片貧困地區(qū),這里的人們不得不外出謀求生計。近年來,當?shù)叵敕皆O法創(chuàng)造更多家門口的就業(yè)機會,一些家長決定返鄉(xiāng)工作、陪伴子女成長。
望著墻壁上女兒成行成列的獎狀,43歲的王小榮一臉自豪。“我不到20歲就出門打工,沒有文化知識,全憑苦力吃飯?!蓖跣s說,那時候掙錢不多、離家遙遠,就想著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再吃沒有文化的虧”。
花溪小學校長陳安貴說,現(xiàn)在有許多像王小榮一樣的家長,堅信“知識改變命運,教育照亮人生”。國家對農村教育的支持與幫扶,更讓家長堅持子女接受教育的決心愈發(fā)堅定。(執(zhí)筆記者余孝忠、蕭海川,參與記者:白麗萍、吳曉穎、駱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