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馳援武漢 治愈220名患者 北京醫(yī)療隊今天回家
防護服上手寫“黃鶴樓感謝萬里長城”
合影后武漢協(xié)和西院護士長胡娟娟忍不住哭了
護士檀學兵祝福患者老胡早日康復 供圖/世紀壇醫(yī)院
3月30日早上,北京醫(yī)療隊醫(yī)生張捷最后一次走進了武漢的隔離病房,除去例行查房,他還要向患者們告別。一次次接受著“能回家了,替你們高興”的祝福,一遍遍囑咐著康復中的注意事項。原本半個小時的查房,一個半小時才結束,走出來時,張捷的眼眶濕漉漉的。
65天之后,北京醫(yī)療隊完成了對武漢協(xié)和西院的支援任務,累計收治患者345人,其中重癥、危重癥占比最高時達到98%,除此前部分患者轉往其他醫(yī)院和病區(qū)外,目前出院220人,剩余少部分患者將交由武漢本地醫(yī)護人員,繼續(xù)進行治療。
在完成支援任務前的最后一個晝夜,除去數(shù)不清的道別和淚水,醫(yī)療隊員們在病房里的一切如常,他們繼續(xù)著對重癥病人的搶救,對康復者的鼓勵,以及與武漢同道的相互扶持。
今天早晨,138名戰(zhàn)士將乘上返京的航班,回家!
難舍同行
“我們要走了 到北京找我”
告別多少來得有些突然,3月30日早上,院感組成員石月欣來到協(xié)和西院,她拉住相熟的本地護士長,“我們要走了,你有我電話,到北京了找我”。話沒說完,兩個人的眼眶都濕了,擁抱在了一起。
兩個月并肩戰(zhàn)斗結下的情誼在這一天爆發(fā)。住院樓前拍完合影,武漢協(xié)和西院護士長胡娟娟組織本地護士們表演了一段舞蹈,為北京醫(yī)療隊送行。排練的時間緊迫,舞步不算齊整,但還是引來了陣陣掌聲。
表演之后,胡娟娟帶著本地護士們列隊鞠躬致意,還沒低下頭,眼淚已經落了下來。北京醫(yī)療隊的隊員們也向本地同行鞠躬致意,其中一個與胡娟娟在同一病區(qū)的隊員說:“她也是個很棒的護士長,特別能干。”
武漢本地醫(yī)護人員還準備了一份特殊的禮物,在一件防護服上,一邊畫上了長城、一邊畫上了黃鶴樓,上面寫著“黃鶴樓感謝萬里長城。”
除去告別,正常的醫(yī)療救治仍在繼續(xù)。30日下午,病區(qū)里那位大學老教授康復出院,醫(yī)療隊護士蔡衛(wèi)敏把他送到了樓下。住院時,老教授聽說蔡衛(wèi)敏的兒子即將高考,特意向她傳授了新生進入大學后的學習要領。分別之際,蔡衛(wèi)敏給老教授系上了一段祝福平安的紅絲帶,又輕輕地抱了抱他。
在10樓辦公室,病區(qū)主任丁新民和武漢同行進行著最后的交接,內容不光局限于每個病人的病史、用藥情況。
“××床有家人去世了,擔心不能適應回家后的狀況,很焦慮,前幾天血壓還高了?!倍⌒旅襁€特意指出了每個病人的性格特點、家庭情況,以及和他們溝通時不同的“竅門”。
到了晚上,丁新民在曾經主管的12層病區(qū)醫(yī)患群里開了口,他說其實很想在最后一天,進病房當面告別,但害怕被人看到他軟弱流淚的一面,“這個時候大家更需要的是堅強,這次都挺過來了,以后也不會有什么困難難倒你們!”
最后一夜
“這個班這么度過,有意義”
北京醫(yī)療隊病區(qū)內的最后一個夜班,有搶救、有照料,也有寬慰,亦如過去兩個多月來,每天都在發(fā)生的那些。
剛接班沒幾分鐘,天壇醫(yī)院護士張亞錚發(fā)現(xiàn),一位患者的情況有些異常,他的神智有些微弱,血氧掉到了80,摘下他的口罩,嘴唇也有些發(fā)紫。
“叫醫(yī)生,把搶救車也推來”,張亞錚是ICU護士出身,這樣的突發(fā)情況他已經不知道處理過多少次了,他吩咐同事李百一做好準備,開始持續(xù)捏著簡易呼吸器進行搶救,接著是吸痰、叩背,五分鐘后,病人的血氧終于升了上來。
臨近午夜,來接班的同事告訴張亞錚,醫(yī)療隊即將撤離。他愣了一下,轉過頭跟李百一說:“最后這個班這么度過,有意義?!?/p>
在這個晚上,病人徐瑩的心情也不錯。醫(yī)療隊醫(yī)生苑曉冬去查房時,她說今天是自己的生日,“護士給我找來袋方便面,吃到長壽面啦!”
看著徐瑩能脫離吸氧,自己下床走動了,苑曉冬也很高興。在病區(qū)里,這個30多歲的女患者,一度是讓醫(yī)護人員最“揪心”的那個。
徐瑩和母親一起收治入院,在母親去世時,也正是徐瑩病情最危重的時候,家人暫時對她隱瞞了消息。
醫(yī)生臧學峰只比徐瑩小一歲,二月份,在徐瑩最危急的那個晚上,臧學峰一直陪在她身邊。臧學峰給徐瑩的丈夫打電話報了病危,但他也做出了自己的承諾,“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她?!?/p>
臧學峰把氧流量調到了最大,但也只能幫徐瑩勉強維持,正常人每分鐘呼吸20次左右,徐瑩要呼吸60次,非常急促。
臧學峰挨到徐瑩身邊,幫她叩背20分鐘,終于咳出了些痰液。但這解決不了根本問題,臧學峰又給床位緊張的ICU病房幾次打去電話,一再幫徐瑩爭取,“她很年輕,一定要盡力試試!”
次日,徐瑩轉入了ICU病房,當20多天后,她再次回到北京醫(yī)療隊病區(qū)時,身體已經明顯好轉。臧學峰問徐瑩還記不記得自己,得到了否定的答案,徐瑩只記得自己那晚強烈的窒息感,“好像身體里的水已經沒到嗓子眼里了?!?/p>
臧學峰的本意是想激起徐瑩的信心,讓她拿現(xiàn)在的狀態(tài)和那晚做對比。臧學峰希望徐瑩改用鼻導管吸氧,并且撤掉胃管自己進食,盡早回歸正常的生活狀態(tài)。
徐瑩有些猶豫,“是不是太快了”,臧學峰鼓勵她說:“跟那個晚上比,你已經好很多了。”
告別患者
“別哭,我們肯定會再見的”
護士檀學兵考慮著該怎么和患者老胡告別,一句“我要回去找我爸媽了”,也許是病房里這位忘年交,最容易接受的理由。
檀學兵和老胡熟絡起來,是因為一次抽血。老胡怕護士不能一次成功,總是躲閃,檀學兵接過了這活。老胡還是躲著,不愿意抽血,檀學兵寬慰他:“我不抽,就是看看?!?/p>
“這根血管我看就不錯”,沒等老胡反應過來,檀學兵已經完成了抽血的操作。
下一個班次,又輪到檀學兵護理老胡吃飯,老胡身體虛弱,但食欲還是不好,一直不肯動筷子。檀學兵是個直脾氣,開始“教育”老胡,“要這樣,你不瘦誰瘦?”
老胡脾氣有些倔,但不是不講道理,他解釋說,吃不慣這里的飯菜,檀學兵跟著又說:“那你還不趕緊把身子養(yǎng)壯實了,趕緊回家吃自己喜歡的東西?!蹦且惶?,在檀學兵的“監(jiān)督”下,成了老胡吃飯最多的一次。
從那以后,老胡對檀學兵越來越依賴,即使貼膏藥這種小事,也希望在檀學兵的班上完成,“可能就是慢慢培養(yǎng)出了一種信任吧?!?/p>
兩個人越來越熟,老胡開玩笑稱呼檀學兵“檀木梳子”,檀學兵接受了這個“外號”,反過來說:“那你也選一個吧,按我們北方人的叫法,是叫你老胡還是胡大爺?!?/p>
老胡翻檀學兵的朋友圈,看見一張她抱著小孩的照片,問是她的孩子嗎。檀學兵說自己還沒結婚,老胡感嘆,家里有個小輩和檀學兵一樣大,現(xiàn)在都已經有孩子了,然后他又說:“等你結婚的時候,我一定會去北京參加?!?/p>
3月30日下午,已經沒有檀學兵的班次了,但她還是穿上防護服進了病房,敲門進去,老胡轉過來看見是她,淚花一下出來了。
老胡臉上沒什么笑模樣,他的“老小孩”脾氣又犯了,還是不想吃飯,“昨天晚上不舒服,而且真的舍不得你們。”
檀學兵又幫老胡貼了一次膏藥,收拾了床頭的東西,還幫他換了弄臟的床單。老胡有些不好意思,又說起了檀學兵的婚事,“以后誰娶了你,肯定特別幸福?!?/p>
晚飯到了,檀學兵還是勸老胡多吃些,這樣才能早點回家。老胡問她,自己的病情會不會加重,檀學兵說:“跟你之前扛過去的,這就是個小手指?!?/p>
傍晚5點多,又哄著老胡多吃下兩塊牛肉,檀學兵站起身來,“老胡,我真的走了啊,你別哭,咱們肯定會再見的。”
記者手記
用65天重新認識一個職業(yè)
在武漢,我和138位醫(yī)生護士度過了65天,在這期間,我從沒見過他們穿上白大褂的樣子。在病房里,他們穿著密閉極佳的防護服,病房外則是更易清洗的刷手服。但刻板印象上的差別,并沒有阻礙我對這群人、這個職業(yè),形成重新的認知。
我曾問過醫(yī)療隊很多人同一個問題,當初為什么選擇成為一名醫(yī)生、護士?答案不盡相同,有的人是堅持了年少的夢想;有的人是遵從了父母的安排;還有的人則是在填報高考志愿時,意外走進了這個職業(yè)。
相比出發(fā)的理由,更重要的是后來做了什么。在武漢的兩個多月里,是這群醫(yī)生護士讓我真切意識到,大家正在經歷著一場戰(zhàn)爭。
我永遠不會忘記宣武醫(yī)院醫(yī)生李艷,向我描述的2月初的那次搶救。早上9點剛接班,她聽說有個病人病情加重,供氧面罩開到最大,血氧飽和度也只有七八十,病人時不時昏迷、大小便失禁。
李艷給ICU打電話,溝通床位,強調這個病人有搶救的價值。等她換好防護服,進入病房,正趕上護士在喊:“有醫(yī)生嗎?有醫(yī)生嗎?”
在噴濺了一地咖啡色的血性物質后,病人又昏迷了,心率飆到了167次,因為極度缺氧,身上都是紫紺色的。李艷想趕緊建立一條靜脈通路,為后面注入搶救藥物做準備。病人一直吃得很少,血管不好找,幾名積水潭醫(yī)院的護士先是在大腳趾的邊緣找到了一根血管,剛注入了呼吸興奮劑,針就“鼓了”。
幾名護士幾乎趴在了病人身上,想趕緊再找到一條通路。誰也不知道會不會再次發(fā)生噴濺,那是等級最高的感染風險之一。護目鏡里是模糊的水汽,李艷只能勉強看見病人的模樣,她到最后都不知道,護士們是怎么在手腕那兒又找到了一根血管。
來不及測血氣,李艷只能靠臨床經驗推測病人是因為缺氧導致了酸中毒,碳酸氫鈉打了進去。過了會兒,病人恢復了意識,ICU也傳來消息,有床位了。
李艷說,這樣的場面幾乎每天都在病房里上演,就和戰(zhàn)場一樣,躲著槍林彈雨,能拉回幾個病人,就拉回幾個。
在援助任務臨近尾聲的時候,醫(yī)療隊宣武醫(yī)院的隊員們,和后方200多名在讀的醫(yī)科生進行了一次線上座談。其中一名學生向李艷提問,想讓她對比一下這次支援武漢和當年非典一線的不同。
李艷想了想說,過去了十多年,醫(yī)學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那時沒有ECMO、沒有經鼻高流量吸氧,如今,支持手段越來越多。
但她也提到了“人”的因素,“我在想一個問題,再過20年,你們會是各個醫(yī)院的中流砥柱。那時我們已經是耄耋之年,也要面臨生老病死,那時,我們可以放心地把自己和家人交給你們嗎?希望你們現(xiàn)在,能練好真本領?!?/p>
那天的座談上,醫(yī)療隊武漢籍醫(yī)生肖漢也說出了憋在心里很久的一句話,他依次念出宣武醫(yī)院每位隊員的名字,“我作為一個武漢人,謝謝大家。我來是應該的,你們來,謝謝你們?!?/p>
肖漢說,他想談談善良。身著白衣,來到疫區(qū)是職責所在,但他覺得,一切的核心仍然是善良,“不是有那么一句話嗎,智慧讓人類爬上了地球生物鏈的頂端,但是,是善良讓人類社會存在了下去?!?/p>
3月30日,擺渡車載著醫(yī)療隊員們,最后一次前往武漢協(xié)和西院。在這段不到4公里的車程,路口已經有了短暫的擁堵,街邊也有正在等待公交車的乘客??赡苈啡瞬粫⒁獾綌[渡車里這些穿著刷手服的人們,但重新熱鬧起來的街面,就是對他們兩個多月付出的最好印證。(文中除醫(yī)務人員均為化名 記者 劉汨)